咨询电话:0314-7996614您好,欢迎来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官网!

名俗风情

Folk custom

寻访《于木兰作》碑记

发布时间: 2019-06-01 14:50:35作者:阅读次数:
        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于木兰作》诗碑,是木兰围场境内异常珍贵的历史遗存之一。这座碑立于围场石桌子乡碑梁沟与隆化步古沟镇碑梁村交界处的山梁上。由于偏离交通干线,非特意寻访难觅踪影,所以对人们来说,大多只闻其名,未见其面,颇有几分神秘感。
        寻访《于木兰作》诗碑的愿望由来已久,始终未能成行。前不久,随朋友去坝上摄影,返回路上,时间尚早,打听着距诗碑不远,便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朋友驾车,边走边问,几经周折,终于来到碑梁沟山脚下。本来有一条沙石路盘旋而上,可以到达山顶,只因两三天前刚下过一场暴雨,路被冲坏了,只好步行上山。
        曲折泥泞的山路蜿蜓在沟膛中间,两边田地,四面青山。田里的玉米苗足有半尺高了,头戴草帽的农民正在辛勤地劳作。山路渐行渐高,田地的尽头是蓊蓊郁郁的混交林。攀登在松软的山荫小道上,满耳啁啾鸟鸣,嗅到的是馥郁清新的山野气息,虽步步登高,微微带喘,并不觉得特别劳累。就这样在榛莽树丛中穿行了大约一公里,便慢慢攀上了山顶,再沿着一条岔出的小道向东,经一位热心牛倌的指点,终于觅到了前方山顶上古朴石碑的身影。
        抑制住兴奋的心情,却不由加快了脚步。匆匆仰拍了几张碑的侧影,便立刻转到碑的正面。抬眼望去,松林映衬下的这块负载着重要历史信息的石碑由碑座、碑身、碑额、碑顶四部分组成,其高大挺拔的气势犹存,厚重斑驳的沧桑感仍在,遗憾的是“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碑身被一劈两半做成喂牛的石槽,刻有精美花纹、生动造像的碑额、碑座也被无情损毁,好端端一座碑,被弄得面目全非。1978年,文物部门征集残碑碎块拼接修补,将这块石碑重新树立起来,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恢复原貌了。近前细看,正、背、左、右的碑文仅存二百多字,本来刻有乾隆御制诗十五首,如今上面的诗句已很难连贯完整。碑身残缺部分用水泥打着“补丁”,左右横穿一根用于固定的钢筋,两端圆形的铁垫、螺母早已锈迹斑斑,连年雨水冲刷形成两道深褐色锈痕,格外显眼,好像历史老人缓缓流下的伤心的泪痕。创造文化艰难困苦,十分不易:毁坏文化却在且夕之间易如反掌。令人痛心的是,偏有那么一种人,创造文化一窍不通,毁坏文化却无师自通。“文革”虽已成为历史,但“破坏狂”、“虐待狂”并未绝迹。常见这样的报道:投资巨大、造型精美的大型主题沙雕被无情破坏;排列整齐、火树银花一般的街灯被无情打碎;五彩缤纷、花团锦簇的街心花坛被无情损毁;时尚现代、图文并茂的公益广告被无情涂抹…过去是“破旧”,现在是“破新”——哪新鲜美观就破坏哪一一这是值得人们高度警惕的!
        清代建立木兰围场,具有“肄武绥藩”的深远目的。乾隆在《于木兰作》其二中说:
        单于让围场,朝家置灵囿。
        深戒武备弛,于焉习狝狩。
        崇冈既坛曼,丛樾亦美茂。
        以故百物滋,取丰留尚富。
        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木兰围场,风光优美,禽兽繁集,格外令人向往。
        清帝进出围场有固定的路线,一般是自东哨口入(今东庙官沟口),从西哨口出(今碑梁村一带);自西哨口入,从东哨口出,不走回头路。东哨口山上立有乾隆皇帝的《人崖口有作》诗碑,西哨口山上立的就是这座《于木兰作》诗碑。今天看来,这绝非偶然,除了具有纪念意义外,也应该是地标性的建筑物。如今,《人崖口有作》碑保存基本完好,《于木兰作》碑却难复旧观了。面碑而立,心中不由地隐隐作痛。夕阳透过树缝照射在石碑上,给碑座、碑额上的花纹平添了几分亮丽,原本流畅秀美的御笔行书更多了几分灵动。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诗碑虽然残了,但它传达出的历史信息仍在,历经“文革”劫后重生,又多了一层警示“文化毁灭”的作用,因此,越发显现出它独特的价值。
        踏着夕晖下山,不禁默吟起碑上的诗句:“…青山生白云,云去山还留。寄此片时兴,万劫高峰头。”“…清词出众表,妙理入细斟。宁无不尽意,秘稿贻知音。”整整二百五十个春秋“白云”一样倏然消逝了,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继“康乾盛世”之后,饱经忧患的中国又迎来了全新的盛世,仁人志士又在书写着新的史诗。我想,在传统文化受到空前推重的今天当不再缺少乾隆皇帝祈盼的“知音”了吧?

        2011年6月20日
 
 

上一篇:访《木兰记》碑

下一篇:康熙皇帝不提倡枘碑立传

分享到: